智摘

让知识更简单

智摘

让知识更简单

读懂《被讨厌的勇气》:阿德勒心理学5夜深度总结,通往幸福人生的指南

【第一夜: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?——再见了,弗洛伊德】

青年: 哲学家先生,我最近读了一些书籍,其中弗洛伊德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认为我们现在的痛苦和不幸,都源于过去的经历,特别是童年时期的创伤。您怎么看这种观点?难道不是过去决定了现在吗?

哲学家: 年轻人,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,这也是很多人在思考人生困境时常常陷入的误区。弗洛伊德的“原因论”确实影响深远,它强调过去经历对现在的影响,并将人的行为归结为过去的“原因”。但是,阿德勒心理学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,我们称之为“目的论”。

青年: 目的论?这又是什么意思呢?难道不是原因决定结果吗?

哲学家: 在原因论中,我们总是追溯过去,寻找现在的“原因”。例如,一个社交恐惧症的人可能会说:“因为我小时候被嘲笑过,所以现在才害怕社交。” 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,而是我们如何诠释发生了什么。 换句话说,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,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。

青年: 赋予意义?这听起来有点抽象。能更具体地解释一下吗?

哲学家: 好。假设有一个人,他从小就因为口吃而感到自卑,不愿与人交流。按照原因论,我们可以说他的口吃经历导致了他现在的社交障碍。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他之所以选择不与人交流,并不是因为口吃这个“原因”,而是为了达到某种“目的”。

青年: 目的是什么?逃避社交有什么目的呢?

哲学家: 也许他的目的是“避免失败”、“避免被拒绝”、“维持自己弱小的形象,从而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同情”。你看,表面上看起来是“口吃”这个原因导致了他的社交障碍,但实际上,是他自己选择了口吃,或者说是利用口吃,来达到逃避社交的目的。

青年: 这……这太颠覆我的认知了! 难道他是故意口吃的吗?这怎么可能!

哲学家: 我并不是说他是“故意”口吃,而是说,他的“口吃”成为了他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。即使是看似无意识的行为,背后也隐藏着某种目的。

青年: 那按照您的说法,我们现在的不幸,都不是过去造成的,而是我们自己“选择”的? 这也太残酷了吧!

哲学家: 年轻人,这并不是要责怪你,而是要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真相:我们是可以改变的。 如果我们把不幸的原因归咎于过去,那就意味着我们被过去束缚,无法改变现在和未来。但如果我们承认,我们现在的不幸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,那么我们就有了改变的可能性。

青年: 改变的可能性? 怎么改变呢? 如果我的目的是“逃避”,那我该如何摆脱这种目的呢?

哲学家: 关键在于认识到你的目的,并选择其他的、更健康的目的。 例如,如果你的目的是“逃避社交”,那么你可以尝试去思考,你真正害怕的是什么?是害怕被拒绝?还是害怕被嘲笑? 当你找到真正害怕的东西,并勇敢地面对它,你就可以逐渐摆脱“逃避”的目的,转而追求更积极、更有价值的目标。

青年: 勇敢地面对……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! 如果我真的鼓起去社交,结果还是被拒绝、被嘲笑,那岂不是更糟糕?

哲学家: 年轻人,你担心被拒绝、被嘲笑,这是非常正常的。 但是,你不能因为害怕失败,就放弃尝试。 阿德勒心理学鼓励我们拥有“”。 也就是说,我们要有勇气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,即使可能会被别人讨厌、被别人拒绝。

青年: 被讨厌的勇气……这又是什么意思? 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被别人喜欢吗?

哲学家: 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?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吗? 如果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,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努力,那我们的人生就不是自己的,而是别人的。 真正的,是摆脱别人的评价,活出真实的自己.

青年: 摆脱别人的评价…… 这听起来很理想,但现实中真的可行吗?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,怎么可能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呢?

哲学家: 当然,我们不可能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评价。 但是,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。 我们要明白,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课题,而我们如何生活,是我们自己的课题。 我们应该把“课题分离”开来,专注于解决自己的课题,而不是去迎合别人的期待.

青年: 课题分离…… 听起来有点意思。 能详细说说什么是“课题分离”吗?

哲学家: “课题分离”是阿德勒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 简单来说,就是区分“这是谁的课题”。 例如,孩子是孩子的课题,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学习; 员工工作是员工的课题,老板不能代替员工工作; 你如何看待我说的这些话,是你的课题,我无法控制。

青年: 区分课题? 这有什么意义呢?

哲学家: 区分课题的意义在于,我们可以专注于解决自己的课题,而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。 当我们过度干涉别人的课题时,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。 例如,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,就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反感,也让自己感到焦虑和 frustrated.

青年: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。 如果我们能区分课题,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。

哲学家: 没错。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,也是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关键。 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划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,并专注于解决自己的课题时,我们就能活得更轻松、更自在。

青年: 听起来阿德勒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真的很不一样。 弗洛伊德强调过去的原因,而阿德勒强调现在的目的; 弗洛伊德关注创伤,而阿德勒关注勇气。

哲学家: 是的。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“勇气的心理学”。 它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课题,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,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己。 它不关注过去,而是关注未来; 它不关注原因,而是关注目的; 它不关注创伤,而是关注成长。

青年: 听您这么一说,我对阿德勒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了。 那接下来,我们能继续深入探讨吗?

哲学家: 当然。 接下来,我们将进入第二夜的讨论,我们将探讨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”这个话题,并进一步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思想。

(第一夜 总结)

  • 核心观点: 目的论 vs. 原因论。 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过去的经历,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。
  • 重要概念: 目的论、课题分离、被讨厌的勇气。
  • 主要内容:
    • 批判弗洛伊德的原因论,提出阿德勒的目的论。
    • 解释“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”观点。
    • 阐述“课题分离”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。
    • 强调“被讨厌的勇气”是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关键。
    • 引出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“勇气的心理学”的理念。

【第二夜: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——自卑情结与优越自卑情结】

青年: 哲学家先生,您昨天提到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”。 我有点不太理解,难道所有烦恼都和人际关系有关吗? 比如,我工作压力很大,这难道也是人际关系造成的吗?

哲学家: 年轻人,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。 阿德勒心理学确实认为,“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”。 这并不是说所有烦恼都直接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,而是指我们所有的烦恼,最终都与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和状态有关。

青年: 人际关系中的位置和状态?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?

哲学家: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人是社会性的存在,我们无法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立存在。 我们的人生意义,我们的幸福感,都离不开与他人的连接。 而人际关系,就是我们与他人连接的方式。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和状态,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.

青年: 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…… 这倒是和我的工作压力有关。 我工作压力大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,害怕被同事和领导看不起。

哲学家: 你看,你的工作压力,表面上是工作本身造成的,但实际上,根源在于你的人际关系——你希望获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可,但又担心自己不够优秀,无法获得认可,从而产生了焦虑和压力。 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“人际关系烦恼”。

青年: 那…… 我这种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感觉,是不是就是所谓的“自卑感”呢?

哲学家: 是的,你说的很对。 自卑感是阿德勒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 阿德勒认为,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情感,它源于我们对“理想自我”与“现实自我”之间差距的感知。 也就是说,当我们觉得自己“不够好”、“不如别人”时,就会产生自卑感。

青年: 那自卑感是坏的吗?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自卑感呢?

哲学家: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。 阿德勒认为,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。 正是因为我们感到“不如别人”,才会有想要“变得更好”的愿望,才会努力去提升自己。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自卑感。

青年: 如何看待和处理? 难道自卑感还有不同的类型吗?

哲学家: 是的。 阿德勒区分了两种类型的自卑感:正常的自卑感自卑情结

青年: 正常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? 有什么区别呢?

哲学家: 正常的自卑感是一种健康的、积极的自卑感。 它能够激励我们不断进步,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。 例如,当我们看到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时,可能会感到一些自卑,但这会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学习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 这种自卑感是促使我们成长的动力。

青年: 那自卑情结呢? 又是什么样的?

哲学家: 自卑情结是一种病态的、消极的自卑感。 它表现为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自卑,并以此作为逃避责任、拒绝成长的借口。 例如,有些人会说:“我就是不行,我天生就笨,所以我什么也做不好。” 这就是典型的自卑情结。

青年: 用自卑来逃避责任? 这听起来有点像我身边的一些人…… 他们总是抱怨自己不行,但又不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。

哲学家: 是的。 自卑情结的人,往往会把自卑感当作“特殊”的借口。 他们会认为,正是因为自己“特别”自卑,所以才无法成功,无法幸福。 他们不是想要克服自卑,而是想要利用自卑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同情。

青年: 利用自卑? 这听起来有点难以理解。 他们为什么要利用自卑呢?

哲学家: 也许是为了获得“特殊待遇”。 例如,一个学生总是说自己“学习不好”,也许他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学习好,而是想通过“学习不好”来获得老师和家长的特殊关注。 如果他真的学习好了,反而会失去这种特殊待遇。

青年: 这…… 这听起来有点阴暗啊! 难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这么复杂和功利的吗?

哲学家: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要将人际关系描绘成阴暗和功利的。 它只是想提醒我们,要警惕自卑情结,不要被自卑感所控制,更不要利用自卑感来逃避责任。 我们应该把自卑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,努力去克服自己的不足,实现自己的目标.

青年: 那除了自卑情结,还有其他的病态自卑感吗?

哲学家: 是的,还有一种叫做 “优越自卑情结” 的病态自卑感。

青年: 优越自卑情结?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啊! 既优越又自卑,是什么意思呢?

哲学家: 优越自卑情结是指,有些人无法接受“普通的自己”,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感,会通过某种“特殊”的方式来让自己显得优越。 例如,有些人会沉迷于炫耀自己的财富、地位、学历等等,以此来证明自己比别人更优秀。 但实际上,这恰恰是他们内心深处自卑的表现.

青年: 通过炫耀来掩盖自卑? 这好像也挺常见的。 我身边就有些人,总是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各种“高大上”的生活,但感觉他们内心其实很空虚。

哲学家: 是的。 优越自卑情结的人,往往会活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。 他们不是真的自信,而是通过外在的、表面的东西来构建虚假的自信。 他们害怕被别人看穿自己的自卑,所以拼命地伪装自己,让自己看起来很强大、很优秀。

青年: 那…… 我们应该如何摆脱自卑情结和优越自卑情结呢?

哲学家: 摆脱自卑情结和优越自卑情结的关键在于,接受“普通的自己”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,我们没有必要追求“特殊”,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。 重要的是,我们要接受现在的自己,并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青年: 接受普通的自己…… 这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真的很难啊! 我总是忍不住和别人比较,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,就会感到焦虑和自卑。

哲学家: 年轻人,比较是人际关系的毒药。 当我们总是和别人比较时,就会陷入永无止境的竞争和焦虑之中。 阿德勒心理学提倡“横向关系”,而不是“纵向关系”。

青年: 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? 又是什么意思?

哲学家: 纵向关系是指,人与人之间存在等级和高低之分。 例如,父母和孩子、老师和学生、老板和员工,这些都属于纵向关系。 在纵向关系中,我们总是会关注“谁比谁更优秀”、“谁比谁更有权力”等等。

青年: 这好像确实是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关系模式。

哲学家: 是的。 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理想的人际关系应该是“横向关系”。 横向关系是指,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、合作的,没有等级和高低之分。 在横向关系中,我们不会把自己和别人比较,而是把别人看作是“伙伴”,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。

青年: 横向关系…… 这听起来很美好,但现实中真的能实现吗? 难道我们不需要竞争和比较吗?

哲学家: 竞争和比较本身并不是坏事,但关键在于我们的目的是什么。 如果我们是为了提升自己,为了共同进步而竞争和比较,那是健康的。 但如果我们是为了贬低别人,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而竞争和比较,那就是有害的. 阿德勒心理学鼓励我们在横向关系中,与他人合作,共同成长。

青年: 与他人合作,共同成长…… 这听起来更有意义。 那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横向关系呢?

哲学家: 建立横向关系的关键在于,尊重他人,平等对待他人。 我们要把别人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、有价值的人,而不是把自己放在比别人更高的位置上,或者把自己放在比别人更低的位置上。 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,也要包容别人的缺点。 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学会表达感谢和尊重.

青年: 表达感谢和尊重? 这也很重要吗?

哲学家: 非常重要。 表达感谢和尊重,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。 当我们真诚地感谢别人,尊重别人时,就能建立起信任和连接,就能营造出和谐、合作的人际氛围。 而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,正是我们幸福感的来源。

青年: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。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,其实是指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。 如果我们能建立横向关系,尊重他人,接纳自己,就能减少很多烦恼,提升幸福感。

哲学家: 是的,你理解得很透彻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幸福不是一种被动获得的礼物,而是一种主动创造的状态. 我们需要通过改变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,通过培养“共同体感觉”,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.

青年: 共同体感觉? 这又是什么概念? 听起来好像和“横向关系”有关。

哲学家: 是的,共同体感觉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,也是建立幸福人生的关键。 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,详细探讨“共同体感觉”的内涵和意义。

(第二夜 总结)

  • 核心观点: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。 人际关系模式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。
  • 重要概念: 自卑感、自卑情结、优越自卑情结、横向关系、纵向关系。
  • 主要内容:
    • 阐述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”的观点,强调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重要性。
    • 解释“自卑感”的内涵,以及正常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别。
    • 介绍“优越自卑情结”,分析其成因和表现。
    • 提出“接受普通的自己”的重要性,以及摆脱自卑情结和优越自卑情结的
    • 强调“横向关系”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建立横向关系。
    • 引出“共同体感觉”的概念,预告下一章的内容。

【第三夜:让别人来决定“人生的主人公”——割舍课题】

青年: 哲学家先生,您昨天提到了“共同体感觉”,听起来非常吸引人。 但我觉得,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首先要解决“课题分离”的问题。 如果课题分不清,人际关系肯定会一团糟。 您能更详细地解释一下“课题分离”吗?

哲学家: 当然。 “课题分离”是阿德勒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,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人际关系的界限,减少不必要的烦恼. 简单来说,“课题分离”就是区分“这是谁的课题”。

青年: 区分“这是谁的课题”?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?

哲学家: “这是谁的课题”的标准很简单,就是看“最终的决定由谁来承受”。 例如,孩子学习是孩子的课题,因为最终的学习成果和后果由孩子自己承担。 父母可以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习,但不能代替孩子学习,更不能强迫孩子学习。 因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,而不是父母的课题.

青年: 最终的决定由谁来承受……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。 那如果我把“课题分离”运用到人际关系中,会是什么样的呢?

哲学家: 在人际关系中,我们要区分“这是我的课题”还是“这是别人的课题”。 对于别人的课题,我们不要干涉; 对于自己的课题,我们要勇于承担。 例如,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,这是父母的课题,而不是孩子的课题。 孩子是否要考名牌大学,以及如何考,是孩子的课题,父母不应该过度干涉。

青年: 不干涉别人的课题……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冷漠啊! 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关心家人和朋友吗?

哲学家: 不干涉别人的课题,并不是不关心别人,而是尊重别人的独立性。 真正的关心,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. 当我们尊重别人的课题时,才能建立起健康、平等的人际关系。 过度干涉别人的课题,反而会给彼此带来痛苦。

青年: 尊重别人的课题……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。 我之前总是喜欢为别人操心,总觉得别人做得不够好,应该按照我的想法来做。 现在看来,这其实是一种干涉别人课题的行为。

哲学家: 是的。 过度干涉别人的课题,往往源于我们想要控制别人,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别人。 但这是一种非常自私和危险的想法.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都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。 我们没有权利去控制别人,也没有必要去控制别人.

青年: 没有权利去控制别人,也没有必要去控制别人……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。 但如果我不干涉别人的课题,别人也不干涉我的课题,那人与人之间岂不是变得很疏远?

哲学家: 课题分离的目的,不是要疏远人际关系,而是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。 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划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,并专注于解决自己的课题时,我们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烦恼,就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。 真正的亲密关系,是建立在相互尊重、相互独立的基础上的.

青年: 相互尊重、相互独立…… 这听起来很理想,但现实中真的能做到吗? 比如,我的父母总是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,我该如何运用“课题分离”来应对呢?

哲学家: 面对父母的干涉,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父母的动机。 父母之所以干涉你的课题,往往是出于对你的爱和关心。 他们希望你过得好,希望你少走弯路. 但是,爱和关心不能成为干涉别人课题的理由.

青年: 那…… 我应该如何跟父母沟通,让他们理解“课题分离”的道理呢?

哲学家: 沟通的关键在于,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同时尊重父母的感受和需求。 你可以跟父母说:“爸爸妈妈,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,但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,我需要自己去选择,自己去承担。 我希望你们能尊重我的选择,相信我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。”

青年: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…… 这听起来很有挑战性。 我一直不太敢跟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,总怕他们生气。

哲学家: 年轻人,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,是建立平等关系的第一步。 如果你总是压抑自己的想法,迎合别人的期待,那就永远无法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. 要勇敢地表达自己,即使可能会被别人拒绝、被别人讨厌.

青年: 被讨厌的勇气…… 又回到这个话题了。 看来“被讨厌的勇气”真的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念。

哲学家: 是的。 “被讨厌的勇气”是课题分离的基石。 当我们拥有“被讨厌的勇气”时,才能真正做到课题分离,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. 因为,当我们不再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活,当我们不再害怕被别人讨厌时,我们才能真正地自由.

青年: 自由…… 这听起来太美好了。 但要做到“被讨厌的勇气”,真的很难啊! 我总是很在意别人的评价,害怕被别人否定.

哲学家: 年轻人,追求别人的认可,是一种自然的欲望。 我们都希望被别人喜欢,被别人认可. 但这并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。 如果我们把人生的价值完全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之上,那就意味着我们把“人生的主人公”让给了别人。

青年: 把“人生的主人公”让给了别人? 这又是什么意思?

哲学家: 当我们过度追求别人的认可时,我们就会活在别人的期待中,我们会为了迎合别人的喜好而改变自己,我们会为了避免被别人讨厌而压抑自己. 这样一来,我们的人生就不是自己的,而是别人的。 我们成为了别人人生的“配角”,而不是自己人生的“主人公”。

青年: 成为别人人生的“配角”…… 这听起来太可怕了! 那我该如何夺回“人生的主人公”呢?

哲学家: 夺回“人生的主人公”的关键在于,放弃追求别人的认可。 我们要明白,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课题,与我们无关. 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课题,活出真实的自己,就足够了.

青年: 放弃追求别人的认可…… 这真的能做到吗? 难道我们真的可以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吗?

哲学家: 我们不可能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评价,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. 我们要把评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,而不是交给别人. 我们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,而不是用别人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.

青年: 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…… 这听起来很有力量。 但我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呢?

哲学家: 建立自己的价值观,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。 你要问问自己,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? 你想要过怎样的人生? 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? 当你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,你就会更有力量去面对别人的评价,你就会更有勇气去活出真实的自己.

青年: 思考和探索…… 我好像需要好好思考一下。 一直以来,我都是按照别人的期待来生活,很少真正思考自己想要什么。

哲学家: 年轻人,人生是一场自我发现之旅. 我们要勇敢地探索自己,了解自己,接纳自己. 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,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. 而“课题分离”和“被讨厌的勇气”,就是帮助我们开启这场旅程的重要工具.

青年: 我好像越来越理解“课题分离”的重要性了。 它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技巧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。 它告诉我们,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立性,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课题,要活出真实的自己。

哲学家: 是的,你理解得很深刻。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,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人际关系的束缚,获得真正的自由. 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划分课题,专注于解决自己的课题时,我们就能活得更轻松、更自在、更幸福。

青年: 那接下来,我们能继续探讨如何运用“课题分离”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,以及如何培养“共同体感觉”吗?

哲学家: 当然。 接下来,我们将进入第四夜的讨论,我们将深入探讨“共同体感觉”的内涵和意义,以及如何通过培养共同体感觉来获得真正的幸福。

(第三夜 总结)

  • 核心观点: 课题分离。 区分“这是谁的课题”,不干涉别人的课题,勇于承担自己的课题。
  • 重要概念: 课题分离、被讨厌的勇气、人生的主人公。
  • 主要内容:
    • 详细解释“课题分离”的概念和判断标准。
    • 阐述课题分离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,强调尊重他人课题的重要性。
    • 分析过度干涉别人课题的原因和危害。
    • 强调“被讨厌的勇气”是课题分离的基石,是获得自由的关键。
    • 批判过度追求别人认可的行为,强调要夺回“人生的主人公”。
    • 提出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,建立独立的自我。
    • 强调课题分离是一种人生哲学,能够帮助我们活出真实的自己。

【第四夜: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——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?】

青年: 哲学家先生,您之前多次提到“共同体感觉”。 我隐约感觉这很重要,但还是不太明白它的具体含义。 您能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“共同体感觉”吗?

哲学家: 当然。 “共同体感觉”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,它指的是“把他人看作伙伴,并感受到自己在共同体中有所归属的感觉”。 更具体地说,共同体感觉包含三个方面:“自我接纳”、“信赖他人”和“贡献他人”。

青年: 自我接纳、信赖他人、贡献他人…… 这三个方面听起来都很有道理,但它们是如何构成“共同体感觉”的呢?

哲学家: 首先,是“自我接纳”。 自我接纳是指,接纳“现在的自己”,而不是“理想的自己”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,我们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. 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,而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.

青年: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…… 这听起来有点消极啊!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变得更好吗?

哲学家: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并不是放弃努力,而是接受现实. 当我们能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时,就不会再过度地苛求自己,就不会再被自卑感所困扰. 这样一来,我们才能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、改善自己上,才能真正地成长.

青年: 原来如此。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是为了更好地成长。 那“信赖他人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 难道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地信任所有人吗?

哲学家:信赖他人”,并不是指盲目地信任所有人,而是指“在相信他人的前提下,建立人际关系”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人际关系是幸福的源泉. 如果我们不信赖他人,就无法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,就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.

青年: 在相信他人的前提下,建立人际关系…… 这听起来有点冒险啊! 如果我信任了别人,但别人却背叛了我,那岂不是更糟糕?

哲学家: 年轻人,任何关系都有风险,信赖他人也不例外. 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被背叛,就拒绝信赖他人. 如果我们总是抱着怀疑和防备的态度对待他人,就永远无法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. 而没有信任关系,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冰冷和疏远.

青年: 那…… 如果我信任了别人,结果真的被背叛了,该怎么办呢?

哲学家: 即使被背叛,也要继续选择信赖。 因为,背叛是别人的课题,而信赖是你的课题. 你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放弃自己的选择. 即使被背叛一次,也要相信,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值得信赖的人.

青年: 即使被背叛也要继续信赖……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啊!

哲学家: 是的。 信赖他人,需要“信赖的勇气”。 但这是一种必要的勇气. 只有当我们拥有信赖的勇气,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,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.

青年: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。 信赖他人,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源泉。 那“贡献他人”呢? 又是什么意思?

哲学家:贡献他人”,是指“意识到自己对他人、对共同体是有用的,并为此感到喜悦”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. 当我们能够为他人、为社会做出贡献时,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,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.

青年: 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…… 这听起来有点高尚啊! 难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贡献社会吗?

哲学家: 贡献他人,并不是指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,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人,服务他人. 例如,在工作中认真负责,为公司创造价值; 在家中关心家人,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; 在社会上乐于助人,帮助有需要的人。 这些都是贡献他人的方式.

青年: 原来如此。 贡献他人,并不一定需要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,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帮助他人就好。 那…… 我应该如何“贡献他人”呢?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能力可以贡献社会。

哲学家: 年轻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能力,只是你可能还没有发现。 你要相信,你是有价值的,你是可以为他人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. 关键在于,你要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,并将其运用到贡献他人的实践中.

青年: 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……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!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特别擅长的事情,也没什么特别的才能。

哲学家: 年轻人,不要妄自菲薄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,只是有些人还没有发现而已. 你要相信,你是有潜力的,你是可以发掘自己的才能的. 关键在于,你要勇敢地尝试,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成长.

青年: 勇敢地尝试,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成长…… 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。 但我还是觉得,自己很普通,没什么特别的才能,也没什么特别的价值。

哲学家: 年轻人,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我们要接纳“普通的自己”。 我们没有必要追求“特殊”,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. 重要的是,我们要活出“普通的幸福”。

青年: 普通的幸福? 这又是什么意思? 难道幸福还有“普通”和“特殊”之分吗?

哲学家: 很多人都认为,幸福是需要“特殊”的条件才能获得的。 例如,拥有财富、地位、名誉等等. 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真正的幸福,是“普通的幸福”。 这种幸福,不需要特殊的条件,不需要特殊的才能,只需要我们拥有“共同体感觉”,活在当下,认真地过好每一天.

青年: 活在当下,认真地过好每一天…… 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,但又好像很难做到。

哲学家: 是的。 活在当下,需要“活在当下的勇气”。 很多人都活在过去的回忆中,或者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中,却忽略了眼前的生活. 阿德勒心理学鼓励我们,要专注于“此时此刻”,认真地体验当下的每一刻,感受当下的美好.

青年: 专注于“此时此刻”…… 这好像和佛教的“活在当下”有点像。

哲学家: 是的。 阿德勒心理学和有很多共通之处. 它们都强调“活在当下”的重要性,都强调要珍惜眼前的生活. 因为,只有当我们活在当下,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.

青年: 那…… 我们应该如何“活在当下”呢? 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吗?

哲学家: 活在当下的方法有很多,关键在于,你要培养“专注当下”的意识. 你可以尝试、正念等练习,帮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. 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刻意地放慢节奏,细细品味当下的感受,例如,吃饭时细嚼慢咽,走路时感受脚下的步伐,与人交谈时认真倾听.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,都能帮助你更好地活在当下.

青年: 冥想、正念、放慢节奏、细细品味…… 我会尝试一下的。 听您这么一说,我感觉自己好像对“幸福”的理解更深刻了。 以前我总觉得幸福是很遥远的事情,需要很多条件才能获得。 现在看来,幸福其实就在当下,就在我们身边,只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.

哲学家: 是的,你理解得很对。 幸福不是一种目标,而是一种状态. 它不是我们需要去追求的东西,而是我们当下就可以拥有的东西. 关键在于,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心态,培养“共同体感觉”,活在当下,认真地过好每一天.

青年: 改变心态,培养共同体感觉,活在当下,认真地过好每一天…… 我会记住这些关键词的。 那接下来,我们能继续深入探讨如何培养“共同体感觉”,以及如何将阿德勒心理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吗?

哲学家: 当然。 接下来,我们将进入第五夜的讨论,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将阿德勒心理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,以及如何通过实践阿德勒心理学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。

(第四夜 总结)

  • 核心观点: 共同体感觉。 把他人看作伙伴,感受到自己在共同体中有所归属的感觉。
  • 重要概念: 共同体感觉、自我接纳、信赖他人、贡献他人、普通的幸福、活在当下。
  • 主要内容:
    • 详细解释“共同体感觉”的内涵,包括自我接纳、信赖他人、贡献他人三个方面。
    • 阐述自我接纳的重要性,强调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才能更好地成长。
    • 强调信赖他人的必要性,即使被背叛也要继续选择信赖,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    • 解释贡献他人的意义,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,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帮助他人。
    • 提出要接纳“普通的自己”,活出“普通的幸福”,幸福就在当下。
    • 强调“活在当下”的重要性,提供活在当下的一些方法。
    • 强调幸福不是目标,而是一种状态,可以通过改变心态、培养共同体感觉、活在当下而获得。

【第五夜:认真的人生活在“当下”——“ 舞动人生” 】

青年: 哲学家先生,经过前四夜的讨论,我对阿德勒心理学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。 但我还是有一个疑问,阿德勒心理学真的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吗? 它会不会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,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践?

哲学家: 年轻人,你的疑问很正常。 任何理论都需要实践的检验。 阿德勒心理学也是如此. 它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,而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心理学. 它强调行动,鼓励我们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,来改变自己的人生.

青年: 改变行为方式?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? 比如,我想要提升自己的“共同体感觉”,应该从哪里入手呢?

哲学家: 提升共同体感觉,需要从“行动”开始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“行动”是改变的起点. 你不能只是停留在“知道”的层面,而要将阿德勒心理学的理念付诸实践,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力量.

青年: 从“行动”开始…… 那具体有哪些行动可以提升共同体感觉呢?

哲学家: 首先,要从“身边的人”开始,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 你可以尝试主动与家人、朋友、同事沟通,表达你的关心和尊重,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. 你也可以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,与他人合作,共同完成任务. 这些行动都能帮助你建立起连接,感受到自己在共同体中的归属感.

青年: 从身边的人开始…… 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,但又好像很难做到。 我有时候会觉得和家人、朋友、同事沟通很累,很麻烦,甚至会想要逃避。

哲学家: 年轻人,人际关系确实是复杂的,有时候会让人感到疲惫. 但这并不是逃避的理由. 人际关系是人生课题的一部分,我们无法逃避,只能面对. 而面对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,我们要拥有“勇气”。 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,主动与他人建立连接,即使可能会遇到挫折,也要坚持下去.

青年: 勇气…… 又回到“勇气”这个关键词了。 看来“勇气”真的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精神。

哲学家: 是的。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“勇气的心理学”。 它鼓励我们拥有“追求幸福的勇气”、“被讨厌的勇气”、“活在当下的勇气”、“爱与被爱的勇气”等等.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、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,而“勇气”就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、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.

青年: 追求幸福的勇气、被讨厌的勇气、活在当下的勇气、爱与被爱的勇气…… 这些“勇气”听起来都很有力量。 但我还是觉得,要拥有这些勇气,真的很难啊! 我总是感到很迷茫,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,也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。

哲学家: 年轻人,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,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.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人生的意义不是预先设定的,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的. 我们不需要去寻找人生的意义,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,去创造人生的意义.

青年: 创造人生的意义?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? 难道人生的意义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吗?

哲学家: 是的。 人生的意义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,而是一个主观体验. 它不是我们去发现的东西,而是我们去创造的东西. 当我们能够为他人、为社会做出贡献,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,当我们能够活在当下,认真地过好每一天时,我们就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.

青年: 通过行动创造人生的意义……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。 以前我总是觉得,人生的意义是需要“找到”的,需要去寻找一个宏大的、崇高的目标。 现在看来,人生的意义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,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。

哲学家: 是的,你理解得很深刻。 人生的意义不是宏大的目标,而是微小的积累. 它不是遥远的未来,而是当下的每一刻. 当我们能够珍惜当下,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,当我们能够尽力帮助他人,为社会做出贡献时,我们就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.

青年: 珍惜当下,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,尽力帮助他人,为社会做出贡献…… 这些都是创造人生意义的方式。 那…… 有没有一种更形象的比喻,来概括阿德勒心理学的人生观呢?

哲学家: 有的。 阿德勒心理学用“舞动人生”来比喻理想的人生状态。

青年: 舞动人生? 这听起来很浪漫啊! 能详细解释一下吗?

哲学家:舞动人生”指的是,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舞蹈,没有既定的剧本,没有固定的舞步,只有当下的节奏和旋律. 我们不需要去追求终点,不需要去预设目标,只需要专注于当下的“舞步”,享受舞蹈的过程.

青年: 没有终点,没有目标,只需要享受过程……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虚无缥缈啊! 难道我们不需要目标和计划吗?

哲学家: “舞动人生”并不是否定目标和计划,而是强调“过程”的重要性. 目标和计划只是人生的方向,而不是人生的终点. 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目标而牺牲当下的幸福,也不能为了未来的成功而忽略眼前的生活. 重要的是,我们要活在当下,享受过程,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来过.

青年: 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来过…… 这听起来很有哲理。 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? 我还是感觉有点迷茫。

哲学家: 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来过,需要从“认真对待每一个瞬间”开始。 你可以尝试放慢生活的节奏,细细品味当下的感受,例如,吃饭时品尝食物的味道,走路时感受脚下的步伐,与人交谈时认真倾听。你也可以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,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一次创造的机会,尽力做到最好。 你还可以多花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,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刻,创造美好的回忆.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,都能让你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和价值.

青年: 放慢节奏,细细品味,投入热情,珍惜陪伴…… 我会努力尝试的。 听您这么一说,我感觉自己好像对“人生”的理解更深刻了。 以前我总觉得,人生是一场需要拼搏的“战斗”,需要不断地追求成功、追求卓越。 现在看来,人生更像是一场“舞蹈”,需要享受过程,活在当下,创造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旋律。

哲学家: 是的,你理解得很透彻。 人生不是一场战斗,而是一场舞蹈. 我们不需要去征服世界,不需要去超越别人,只需要活出真实的自己,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. 而阿德勒心理学,就是帮助我们跳好这场“人生之舞”的指南。

青年: 阿德勒心理学是“人生之舞”的指南…… 这个比喻太棒了! 听了您五夜的讲解,我感觉自己好像对阿德勒心理学有了全面的了解。 非常感谢您!

哲学家: 不用客气。 能够与你进行这五夜的对话,我也感到非常荣幸. 希望阿德勒心理学的理念能够对你的人生有所启发,帮助你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. 记住,勇气是改变的起点,行动是实现梦想的关键. 勇敢地迈出第一步,去实践阿德勒心理学,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“舞动人生”吧!

(第五夜 & 全书 总结)

  • 核心观点: 舞动人生。 人生是一场舞蹈,享受过程,活在当下,创造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旋律。
  • 重要概念: 舞动人生、行动、勇气、创造人生的意义。
  • 主要内容:
    • 强调实践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性,行动是改变的起点。
    • 提出提升共同体感觉的具体行动方法,从身边的人开始,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    • 强调“勇气”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精神,人生需要各种勇气。
    • 阐述人生的意义不是预先设定的,而是自己创造的,通过行动创造人生的意义。
    • 提出“舞动人生”的比喻,概括阿德勒心理学的人生观,强调享受过程,活在当下。
    • 鼓励年轻人勇敢地实践阿德勒心理学,创造属于自己的“舞动人生”。
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全书总结:
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,通过哲学家和青年人的对话,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摆脱束缚、获得真正幸福和自由的人生哲学。 全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:

  1. 目的论: 否定弗洛伊德的原因论,强调人的行为受目的驱动,而非过去经历决定现在。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,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  2. 课题分离: 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,专注于解决自己的课题,不干涉别人的课题。 这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,减少烦恼的关键。
  3. 被讨厌的勇气: 要有勇气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,即使可能会被别人讨厌。 摆脱别人的评价,活出真实的自己。
  4. 共同体感觉: 把他人看作伙伴,感受到自己在共同体中有所归属的感觉。 包括自我接纳、信赖他人、贡献他人三个方面,是幸福的源泉。
  5. 横向关系: 建立平等、合作的人际关系,尊重他人,平等对待他人,拒绝纵向的等级关系和竞争比较。
  6. 活在当下: 专注于“此时此刻”,认真体验当下的每一刻,感受当下的美好。 珍惜眼前的生活,创造人生的意义。
  7. 舞动人生: 将人生比喻为舞蹈,享受过程,活在当下,创造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旋律。 人生没有终点,重要的是活好每一天。
  8. 勇气心理学: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“勇气的心理学”,鼓励我们拥有追求幸福、被讨厌、活在当下、爱与被爱的勇气,勇敢地面对人生课题,实现人生价值。
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的核心信息是积极和赋权的。 它强调个人责任、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,鼓励读者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,活出真实的自我,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。 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心理学工具,帮助人们摆脱过去的束缚,掌控现在的选择,并塑造理想的未来。

 

读懂《被讨厌的勇气》:阿德勒心理学5夜深度总结,通往幸福人生的指南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Scroll to top